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创新推动发展。在过去几年中,肿瘤领域是无可争议的“王者”领域。不断涌现的创新药品和疗法为肿瘤药市场持续注入活力,抗肿瘤领域也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在中国药物市场当中,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近些年来一直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从2016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人民币1,975亿,在过去5年当中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1%。癌症治疗方法的进展使得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未来几年也处于上升态势。预计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在2025年将会达到人民币4,162亿,其年复合增长率为16.1%,到2030年达到6,831亿元。
(资料图片)
如何更好的挖掘这一市场成为跨国药企聚焦的方向。对此,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事业部总经理陈康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几年来,中国生物医药研发发展较为迅速,中国走向了新的研发时代。这也使得跨国药企一方面聚焦把创新药加速引进中国,或联合本土创新药企把共同合作研发的创新药推向海外;另一方面,跨国药企在加速构建在研发、诊断、商业化等方面的创新模式推动本土化落地,汇聚产融资源,赋能本土最有潜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以中国创新反哺全球新药管线。
“从肿瘤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阿斯利康专注于6大科学平台,包含肿瘤驱动因子和耐药性、DNA损伤反应、免疫肿瘤学、表观遗传学、细胞疗法以及抗体偶联药物等,希望挖掘更多创新药的研发方向,改善患者治疗结局的同时拓展新的治疗可能。”陈康伟说。
创新技术改善肿瘤研发难创新研发是各大药企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武器。IQVIA数据显示,大型跨国药企在自主研发上始终保持高额资金投入,年均研发支出占销售总额比重超18%。从2014-2019年的五年时间内,大型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生物医药领域研发热情依旧,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长,其中肿瘤领域临床试验占比最多,在2019年的972个生物医药总试验数量中,肿瘤领域的占比高达94%。
中国市场的表现出现在领军跨国药企财报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一是中国市场的份额和增速维持着高增长。二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药物市场上,跨国药企在享受创新药加速上市红利的同时,也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后4+7时代,曾经占比超过80%的过专利期原研药迎来真正的“专利悬崖”;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成为决定未来医药市场新格局的“调控之手”,让跨国药企在产品之外,更要注重及时调整未来市场策略。
陈康伟指出,在整个药物的研发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政策支持、良好的监管注册的环境;另一方面,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原研药、创新药的研发的确是有一些风险,如投资非常的高,还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从一个药物的化合物的发现到一个药物最终获批,在这个过程中的确是有很多的风险,而且一般历时好几年。
“不过,现在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技术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为药物研发赋能。如AI辅助给药物研发带来了很多新的机会。另外,在肿瘤组织的穿刺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个不同瘤种的基因或者突变状况的改变。”陈康伟指出,通过与本土创新企业的合作,利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加速探索创新的治疗领域。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肿瘤泌尿、妇科及女性肿瘤事业部负责人谢琼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创新技术也在加速推动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一方面,在肿瘤精准诊断上,目前通过AI病理,可以更精准地进行基因分型;另一方面,在患者随访上,ChatGPT将释放较大的潜力。目前基于ChatGPT数据库积累的相关资料,在未来的患者管理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有证券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在过去的40年间,AI在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探索应用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的愈发成熟是成为医药领域发展的关键点。随着全新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越来越少,制药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动力去打造Fist-In-Class产品,如何才能提高研发效率,如何用已有的技术手段赋能药物研发,AI的作用已是越来越大。
新药研发难度正逐年提升,主要表现在新药研发周期有的长达十年,不少药物的研发费用高达26亿美元,每年最多诞生30-50种新药,原创新药仅15个左右。而面对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行业需要召唤新技术、新理论、新策略,如此也驱动了技术的创新。这也说明,只有将前沿技术与经典药物研发手段相结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才能助力中国原始创新。
跨国巨头瞄准肿瘤创新出海在创新技术的助力下,全球肿瘤新药研发创新氛围浓厚,中美欧日批准新药数量保持高水平,中国药品创新势头尤为迅猛。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创新不应仅限于产品研发投入,还应并行考虑上市和上市后的商业化策略,创新运营模式也将成为卓越上市和最大化产品生命周期价值的有效手段。
在创新合作方面,近年来,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围绕肿瘤的相关合作案例也是不断,特别是在ADC研发热潮中,中国ADC领域研发进展快速,国内外ADC药物的对外授权合作的消息更是重磅频传。例如,今年2月,阿斯利康与KYM Biosciences Inc.(康诺亚和乐普生物的关联公司成立的合资企业)就潜在世界首创靶向Claudin 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CMG901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4月13日,Pyramid Biosciences宣布与启德医药达成了独家许可协议,获得在全球(除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TROP2 ADC药物GQ1010的权益;去年,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了《合作协议》,科伦博泰拟将其管线中7种不同在研临床前ADC(抗体偶联)候选药物项目授权给默沙东。
在谈及ADC这一赛道的市场潜力时,谢琼指出,ADC未来确实值得探索,全球也非常期待这一药物的市场前景。ADC为什么未来市场很大?主要基于这是一个靶向加化疗的理念,即靶向化疗,能够给患者带来药物疗效的同时,解决耐受的问题。尤其是化疗会导致肿瘤细胞杀掉,但是患者的正常细胞同样被它杀掉,但是由于ADC这类产品可以把化疗的最大的副作用、危险减掉,可见市场绝对巨大。
“现在市场上布局ADC药物的企业较多,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成功仍需观望。现在FDA对于药物的审批聚焦在药物的CR率(肿瘤完全缓解发生的几率),是否能让患者完全实现临床治愈,这也是中国药企在布局ADC赛道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ADC药物要差异化布局,在评估有效率的同时,评估副作用,安全、副作用较小的产品才更易被获批。”谢琼说。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近日也在第六届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上表示,有时候临床数据不好,药物副反应大,各种原因都会导致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合作终止。通常,双方终止主要是技术原因居多。
在下一代疗法激烈竞争中,中国本土创新药企厚积薄发,近年来展现出强大研发能力。人头攒动的赛道给药企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推动着研发者们更加注重创新的质量而非一味的模仿,产品最终还是将依靠临床获益来赢得监管和市场的青睐。
除了聚焦产品本身的研发推动,也有不少相关案例让业内意识到,本土与跨过药企的合作也并非一定能够推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不少国产创新药惨遭“退货”的案例也是不断发生,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较为关键。
王磊指出,中国目前的创新现状,第一批的创新是仿制,就是Me-too。第二代的创新是Me-Better,或Me-Faster。第三阶段,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转化后可能成为Me-First。随着这样的产品越来越多,中国创新开始。“在创新愈发多的情况下,与中国创新一起出海,这是下一个十年阿斯利康在中国要做好的事情。”王磊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