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滩采集长江水质样品,近距离观察长江珍稀水生生物标本,沉浸式模拟生物圈被破坏又被修复的过程,在湖中小岛完成一次绿野寻踪……正值暑假,各类湿地生态研学活动正在江苏各地举办。
“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享有各种美誉,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未来。研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让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资料图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南京江心洲凤凰台,由江心洲街道和生态科技岛经开区管委会组织的江心洲劳动科技实践研学活动正以一场飞花令开篇。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离愁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了然释怀,长江江豚科教中心李老师带着小学员们回顾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感受绵延流淌的长江文化。
“长江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也是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石。”孩子们沿江漫步,听李老师讲解长江流域动植物多样性,认识江心洲本地植物物种。“长江边的人天然与水亲近,也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护母亲河这份责任。”在科普老师们的帮助下,大家相互配合清理岸滩垃圾,体验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从长江边来到江豚科教中心展馆,一面立体式长江流域图前,孩子们直观地感受着长江的雄浑壮阔。滚滚长江自青藏高原一跃而下,推开两岸重峦叠嶂,于广阔平原逶迤延展,终东流入海。大家轻触图上的高山峡谷,不仅对长江水情水文基本情况有了清晰认知,也了解了长江水生生物最新科研成果。
“老师说,江心洲是长江上的绿宝石,生长着很多漂亮植物!”学员成成和伙伴们围桌而坐,学着老师的样子将各色花草贴上台纸,制作属于自己的植物标本。“把花朵做成标本就能保存它们的美丽,我们也要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母亲河永远美丽下去。”
沿江而下,长江保护的故事正在各地上演。从“小朋友”到“大朋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逐渐深植于青少年内心。
近日,以“守护大江豚影,守望美丽中国”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在镇江开营,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12所高校的60名营员共同开启守护长江之旅。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4000多种水生生物分布其中,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数濒临灭绝。近年来,通过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等系列措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如今,江豚、青头潜鸭、东方白鹳等30多种国家珍稀物种在内的5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繁衍生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
“我们参观了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主题展,看到许多珍稀动物标本,还参加了长江的增殖放流、江段巡护,是一次很难忘的体验。”营员代表洪旻晟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更多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涓涓细流也能汇聚成河。
“夏令营2017年成立,经过多年实践与发展,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在不同城市、不同学校、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力量,为长江江豚筑起一道道坚实防线。”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召根介绍,夏令营设置了多个环节,让大学生们亲近江豚、亲近长江,通过零距离接触,提升大学生们的江豚保护意识和长江生态保护意识。
亲近湿地与自然的同时,让青少年了解湿地修复与保护的具体过程也是生态研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围湖造田会让哪些生物失去家园?”“污水会造成哪些次生灾害?”“哪些措施可以修复湿地并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孩子们由自然教育导师带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生物圈被破坏又被修复的过程。2023年“小小科学家”探秘洪泽湖湿地研学活动借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湿地的历史变迁,也真切体会到湿地保护的目的和意义。
保护区智慧湿地指挥调度中心内,生态感知、数字孪生、水质监测、鸟类识别、植势监管等“科技+生态”现代保护管理模式在孩子们面前依次展现,引来连声赞叹。
今年以来,洪泽湖保护区联合洪泽湖湿地景区陆续开展2023爱鸟周自然笔记、“江苏省林业科技活动周”活动、师生“大手拉小手”走进保护区、“小小科学家”进湿地等系列研学活动,不断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探索热情。“希望通过这些湿地科普宣教活动,培养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自觉的生态意识,号召更多志愿者、环保人士、青少年参与到湿地的保护工作中来。”保护区工作人员说。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既藏在广阔无边的江河湖海里,也常伴日常生活左右,触手可及。细雨乍歇时的百鸟啁啾,被风吹绿的水边野菜,都是神奇湿地的趣味所在。
“我国是野生蔬菜历史最悠久的地区,野菜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小朋友们,一会儿大家到公园里去,找出这种长着紫色叶子的野菜,看看谁找到的最多!”在常熟沙家浜湿地自然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暑期小课堂的孩子们冲向了课堂外的香熏岛。黄鹌菜、荠菜、紫苏、附地菜、碎米荠……小朋友们细心观察着野菜的根、茎、叶特征,在老师的讲解中学习这些野菜的食用、药用价值。
“这门课叫‘绿野寻踪’,介绍完这些植物,我们也会请小朋友们体验挖野菜的乐趣,最后用野菜做出一顿美味的佳肴。”沙家浜培训中心总经理孙雨介绍,2012年,苏州湿地自然学校项目正式启动,借助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这块自然宝库,景区开发了多种主题的课程,“绿野寻踪”“湿地探索家”“净水魔法师”等自然探索类主题课程收获了不少学生的喜爱。
“我们在研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互动体验的结合,孩子们在收获湿地动植物、物理、航天等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动手能力。”在孙雨看来,自然类研学能激发青少年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感知力和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并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保护好生态环境。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柏丽娟强慧娟
关键词: